目前,世界上80%以上的金屬鎂是用皮江法生產的。所謂皮江法煉鎂,就是由加拿大皮江(Pidgeon)于1941年發明的一種以煅燒后的白云石為原料、以硅鐵合金為還原劑,在真空條件下制取金屬鎂的方法,是一種硅熱還原煉鎂技術。我國的皮江法煉鎂技術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,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我國的皮江法煉鎂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。
采用皮江法煉鎂,白云石礦應滿足以下要求:K20+Na20應小于0.05%,為了避免出鎂時因K、Na燃燒引起粗鎂燒損;為了避免爐料在還原過程中出現熔融狀態,Fe203+A1203應小于0.5%,為了避免爐料在還原過程中生成低熔點的化合物,影響鎂的析出;SiO2應小于O.5%,認為SiO2在高溫時與MgO生成2MgO·SiO2,這是一種低熔點化合物,它會使白云石燒結,使煅白達不到煉鎂的要求,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收得率;白云石灼減在46.5%~47.5% [1]。
本實驗采用高硅(SiO2為4.51%)白云石,研究了高硅白云石皮江法煉鎂時鎂收率低的原因,提出并通過實驗驗證了高硅白云石采用皮江法煉鎂,也可以達到高的鎂收率。使高硅白云石采用皮江法煉鎂成為可能。
1 分析檢測
本實驗所用白云石化學成分分析如下:
分析方法
灼燒減量測定:GB/T 3286.8-2004《石灰石、白云石化學分析方法 灼燒減量的測定》;其它成分:GB/T 21114-2007 《耐火材料X-射線熒光光譜化學分析熔鑄玻璃片法》。
白云石礦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。

該礦石SiO2含量高,達到4.51%;灼減低,為44.69%。
用X’Pert PRO型X-射線衍射儀研究了該白云石的礦物組成。測試條件:Cu靶,電壓45kV,電壓40mA;步進0.02°,每步掃描10s,超能探測器X’Celerator。
測試結果見圖1。
圖1: 礦石X-射線衍射分析曲線
由圖可以看出,礦石礦物組成以白云石為主,含有石英、方解石等礦物。經X—射線衍射定量分析,白云石含量約92.5% ;石英含量約4.5%;方解石含量約2.5%。
采用JSM-6360LV型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微觀型貌;礦石大部分表面鐵質浸染呈淺紅色,少量呈灰色。圖2為礦石在不同放大倍數下的微觀結構。
圖2:礦石在不同放大倍數下的微觀結構
從圖2中可以看出,白云石呈自形、半自形,顆粒大小較均勻,晶界清晰,晶粒在50μm~300μm之間。
2 煅燒、熱強度、壓球實驗
采用粒度10mm~20mm的礦石進行煅燒實驗。
煅燒目的是為了使白云石完全分解為氧化鎂和氧化鈣,而又不發生氧化鎂和氧化鈣晶體的過分長大和發生燒結,以使還原爐料具有較高的活性。煅燒白云石的活性與白云石的燒損率、煅燒白云石(煅白)的灼減量及水化活性有關。煅白的活性通常是測定其與水的反應能力來表示,其計算公式為:
α(%)=(W2-W1)/W1×100% (1)
式中:
α(%):煅燒白云石水化活性,單位質量百分比(%);
W1:煅燒白云石試樣重量,單位:克(g);
W2:煅燒白云石試樣內加入足量水反應,再烘去附著水后的重量,單位:克(g)。
該礦石水化活性度最大為32.79%。
煅燒白云石:為粒度20mm~30mm的礦石煅燒后研磨,粒度小于150μm。
75硅鐵:硅鐵是皮江法煉鎂的還原劑,其硅含量越高越好,在工業生產中,通常要求硅含量在75%一78%.硅含量低于75%,硅鐵中反應性好的游離硅低,還原反映效果差;硅含量高于80%,在細磨加工時容易氧化,在表面生成一層SiO2薄膜,阻礙了硅原子向氧化物表面擴散的速度心,并且其價格較高,因此實驗中采用75硅鐵。配料前將塊狀硅鐵研磨至粒度小于125μm,成分見表3。

螢石:研究結果表明CaF2的存在使還原劑的利用率提高了5%左右,而且還起到催化劑的作用,生產中要求螢石中CaF2含量不小于95%粒度小于125μm,成分見表4。

將煅燒白云石、硅鐵、螢石按一定比例配比混合(傳統的方法),用三維混料機混合均勻,然后在2.0×108Pa壓力下壓制成球團。
3 還原實驗(1)
皮江法煉鎂是利用硅鐵中的硅還原MgO,生成的SiO2與煅白中CaO造渣生成2CaO.SiO2,還原發生的反應方程式為:
2(MgO.CaO)+Si=2Mg+2CaO.SiO2 (2)
還原試驗的目的是考察還原過程中球團反應速率、不同時間鎂還原效率以及硅鐵的利用率等。
在1200℃±5℃,真空度低于5Pa的條件下進行還原實驗,還原時間為60min和90 min,測定兩個還原時間鎂收率。
還原試驗進行前將爐子加熱到設定溫度,加入球團料,抽真空,約2分鐘后,還原罐內真空達到5Pa以下。還原試驗數據見表5。
表5 還原試驗(1)數據


圖3:鎂收率、硅利用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
由圖3可以看出,該礦石采用傳統的配料方法進行還原實驗,鎂收率較低,還原60分鐘,鎂收率60.3%,繼續延長還原時間,還原90分鐘,鎂收率70.0%,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。這與蔣漢祥等研究的SiO2含量為2.23%的白云石,鎂收率75%左右結果一致[2]。說明高硅白云石采用傳統的配料進行皮江法煉鎂是不合適的。
硅利用率也較低,還原進行到90分鐘時,只有54%。
還原實驗后的鎂渣在低溫下仍然為塊狀,不會自然粉化,。狀態如圖4。
圖4:還原實驗(1)后的渣
對還原后的塊狀渣進行了物相分析,以研究鎂收率低及渣不會粉化的原因。衍射圖見圖5。
圖5:還原實驗(一)后塊狀渣的衍射圖
從圖5可以看出,渣中含有低熔點化合物3CaO.MgO.2SiO2,使該渣不會粉化。并未發現文獻中提到的生成2MgO·SiO2[1]。
為了驗證煅燒白云石中SiO2在還原實驗中的反應行為,將該煅燒白云石不加硅鐵、螢石,直接壓球,在1200℃±5℃,真空度低于5Pa的條件下進行實驗,反應90min后,取出,通過X-射線衍射儀研究它的物相組成。衍射圖見圖6。
從圖6可以看出,主要的含硅礦物為2CaO.SiO2,含有少量3CaO.MgO.2SiO2,也未發現2MgO·SiO2。
根據式(2),采用皮江法煉鎂要求CaO與MgO的摩爾比為1:1,現在SiO2消耗了部分CaO,導致煅燒白云石中CaO不足。,所以在還原的過程中SiO2就與CaO、MgO反應生成3CaO.MgO.2SiO2。從而導致鎂回收率低。
據此推斷,往該煅燒白云石中添加一定量的CaO,可以提高鎂回收率。并進行了還原實驗。
4 還原實驗(2)
石灰石成分見表6。

石灰石的物相組成為方解石,含有少量石英及未知物。
圖6 石灰石衍射圖
將石灰石破碎至粒度20mm~30mm,在1100℃,60min條件下煅燒后研磨,粒度小于150μm。
將煅燒白云石、煅燒石灰石、硅鐵、螢石按一定比例配比混合,用三維混料機混合均勻,然后在2.0×108Pa壓力下壓制成球團。
在1200℃±5℃,真空度低于5Pa的條件下進行還原實驗,還原時間為30min,45min,60min和90 min,測定四個還原時間鎂收率。
還原試驗進行前將爐子加熱到設定溫度,加入球團料,抽真空,約2分鐘后,還原罐內真空達到5Pa以下。還原試驗數據見表7。
表7 還原試驗(二)數據


圖7:鎂收率、硅利用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
鎂回收率、硅利用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見圖7。由圖可以看出,隨著還原時間的延長,鎂收率逐步提高。還原30分鐘,鎂收率可以到達77.7%,還原進行45分鐘后,鎂收率達到82.5%,繼續延長還原時間,鎂收率增長趨緩,還原進行到90分鐘,鎂收率達到87.0%。
5兩次還原實驗對比
表8 兩次還原實驗鎂收率對比

從表8看出,與還原實驗(1)相比,還原實驗(2)在相同的還原時間,60分鐘,鎂收率大幅度提高,從60.3%增加到85.1%。90分鐘,鎂收率從70.0%增加到87.0%。
通過還原實驗(2)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,通過添加一定量的石灰石來提高高硅白云石的鎂收率是可行的。
試驗對還原出來的粗鎂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,分析結果見表9。

從表9結果可以看出,還原粗鎂分析的指標滿足國家標準GB/T3499-2011原生鎂錠中Mg9995B牌號規定的要求,說明粗鎂的質量很好。
6 結論
1、對于高硅(SiO2為4.51%)白云石按照傳統的配料進行還原試驗,鎂收率最大只有70.0%。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。
2、通過加添石灰石進行還原試驗,當還原時間達到45分鐘時,鎂收率可以達到82.5%,延長還原時間達到90分鐘,鎂收率可以達到87.0%。完全可以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。
3、還原得到的粗鎂化學成分表明,還原出來的粗鎂符合《GB/T3499-2011原生鎂錠》中Mg9995B牌號,粗鎂的質量很好。
參考文獻:
1.徐日瑤. 硅熱法煉鎂理論與實踐[M]. 長沙: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。1996;P19~21,P25,P261。
2.蔣漢祥,趙奇強等.《自云石生產金屬鎂的工藝技術》.重慶大學學報。2006.9 P64∽67。
聲明:
“高硅白云石皮江法煉鎂實驗” 該技術專利(論文)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(論文)所有人。僅供學習研究,如用于商業用途,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。
我是此專利(論文)的發明人(作者)
評論 (0條)